关于做好江汉大学荣誉学院科创试验班选拔工作的通知

发布者:教研科发布时间:2020-10-04浏览次数:7709

各学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发挥我校教学资源优势,激发学校高水平科研平台的本科教育潜力,加快培养创新拔尖学子,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荣誉学院。2020年,荣誉学院将组建若干试验班,选拔优秀本科学生进行培养,作为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为做好首批科学创新试验班(简称科创班)学生的选拔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选拔对象

1.2019级理、工、农、医科专业学生;自进入江汉大学以来,没有补考、重修经历。

2.2020年录取的理科考生(高考考试物理、化学科目)。

     二、选拔条件

1.品学兼优,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较强的钻研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2.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强;

3.对科学研究有比较浓厚的兴趣,立志于从事科研等相关工作;

4.身体条件符合从事相关科研领域的条件。

      三、选拔程序

1.学生报名

各学院做好试验班选拔报名宣传工作,符合条件的学生报名前认真填写好《江汉大学科学创新试验班报名申请表》,经所在学院分管领导审核签字后于1012日交教务处教研科(行政楼104室)彭老师。

    2.选拔考核

 学生报名结束后,教务处(荣誉学院)汇总,根据报名情况确定考核方式。考核暂定以综合面试为主,必要时增加笔试。具体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

  3.录取

荣誉学院与科研平台根据学生综合面试情况确定拟录取名单,于1020日前后对拟录取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满,确定录取名单。

    四、选拔人数

初步拟定选拔录取人数如下:

系统生物学研究院:201910人、202015

交叉学科研究院:201918人、202020

环境与健康研究院:201912人、202015

武汉生物医学研究院:20197人、202013

具体录取人数依据报名和考核情况再行确定。

 五、组班教学

 选拔进入科创班的学生所学专业一般不变,单独组建班级,课堂教学组织方式有别于行政班级。专业基础课在原班级学习,专业课程可以原专业学习也可以在科研平台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学生每周进入实验室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时间不少于30学时(含周末和晚上)。

 六、咨询方式

系统生物学研究院:李老师 13545107684

交叉学科研究院:张老师 15623086136

环境与健康研究院:王老师 18986222146

武汉生物医学研究院:柳老师  027—84225417 13627282191

教务处:彭老师 027—84226308


附件:

1.江汉大学科学创新试验班简介

2.各学科专业(研究领域)招生计划表

3.科研平台简介

4.江汉大学本科生科学创新试验班学习申请表.docx


                                              教 务 处

                                                                             2020104



附件1

江汉大学科学创新试验班简介


科学创新试验班(简称科创班)是经学校批准成立的荣誉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班,是学校一流人才培养的高地之一。试验班本着“优生优培、因材施教、突出创新、成果导向”的培养原则,主要依托学校科研平台优势,同时利用校内外相关优质教育资源,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相关学科前沿,选拔优秀本科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交叉学科的最新专业知识,得到良好的科研训练的实践锻炼。培养过程更加注重产出导向,在保证国家专业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创新教学方法、改革学业评价模式,探索建立更加适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新模式和新举措。

试验班面向当年考入我校的理科新生(高考考试科目含数学、物理、化学)和理、工、农、医科各专业二年级学生,采取学生自愿报名,培养主体单位通过资格审查和综合素质考核,择优录取办法。培养过程引入淘汰方式,实行择优补录与退出机制。经选拔进入科创班的学生,公共课程安排校内外优秀教师集中授课,一般实行研讨式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实行灵活的考核方式;专业课程一般实行项目式教学或在线教学,减免部分选修课学分,通过灵活的成果替换与学分认定,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条件,更多的学习指导,充足的自主学习及探究时间,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又能得到良好的实践锻炼或科研创新训练,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对于不适应科创班教学模式,跟不上学习进度,学业成绩不理想或本人自愿退出科创班的,退回到原专业继续就读。

试验班实行导师制。学生课堂教学时间之余安排进入学校系统生物学研究院、交叉学科研究院、环境与健康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双向选择科研导师,在导师指导下全程参与教师科学研究,根据从事的研究领域为学生定制不同培养方案。学生能够进入荣誉学院试验班学习,应该切实珍惜学习机会,更加刻苦学习;学习无数科学家身上光辉的科学精神和崇高的科学品格,坚定学术志向,树立远大抱负,心无旁骛,潜心实验,深入探索,勇攀科技高峰,按导师要求,辛勤耕耘,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点亮科技之光,谱写壮丽人生篇章。

进入科创班学生,可以享受以下待遇:

  1. 选派优秀的校内外教师进行授课,配备优秀的科研导师,校内最先进的科研实验室向科创班学生开放,享有研究生同等图书借阅待遇,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但不额外收取学费。

  2. 学生有机会获得学校资助到国内外高校交流学习。

  3. 学生有机会获得科研项目资助和适当科研补助,可获得学校资助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享受科研成果奖励。

  4. 特别优异的学生可向国内一流高校硕士及博士学位点进行推荐。


附件2

江汉大学科学创新试验班招生计划表

科研平台

招生学科领域

计划招生人数

指导教师

招生对象

1.系统生物学研究院院

1.1 生物学、基础医学、环境化学

5

胡长峰

20202人,20193

1.2生物学、基础医学

4

徐成

20203人,20191

1.3生物学、基础医学

4

王卫华

20203人,20191

1.4生物学、基础医学

4

姜昊辰

20203人,20191

1.5生物学、环境化学

2

冯雳

20201人,20191

1.6生物学、基础医学

2

刘红妮

20201人,20191

1.7生物学、基础医学

2

邢俊俏

20201人,20191

1.8生物学、基础医学

2

李璨

20201人,20191

2.环境与健康研究院

2.1 环境毒理学

12

梁勇、汪畅、曹梦西、庞少臣、张文娟、王玲、王赟

环境、生物、食品、医科类相关专业

2.2 环境化学

10

王璞、龙艳敏、胡姣、毛小微、张星、陈路锋、段义爽

环境、化学类专业

2.3 环境工程

1

孙玉贞

环境、化学类专业

2.4 有机化学

1

郭锐

化学等相关专业

2.5 人工智能/新药开发

2

曹慧明

环境、生物、医科类相关专业

2.63D打印

1

张蒙

环境、生物、食品、医科类相关专业

3.交叉学科研究

3.1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4

陈博磊、刘钰旻、程坤等

20192人,20204

3.2电子信息类

1

王兵

20201

3.3电子信息类/人工智能

2

桑鸿乾

2020

3.4化学工程与工艺

2

喻艳华

2020

3.5化学

1

高阳光

2019级,2020

3.6自动化

3

何荣祥

2019

3.7人工智能、控制工程、计算机

6

赖重远

2019级、2020级各专业1

3.8生物

6

郑瑜,刘小云,包纯等

20192020级理、农、医科专业

3.9物理

2

吴山、张纪英

2020

3.10环境工程

1

陈朝会

2020

3.11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2

鲁望婷

2019级、2020

3.12药学

2

贺贤然

2020

3.13数学与应用数学(大数据科学)

1

江素云

2019级、2020

3.14数学与应用数学

2

赵维胜

2019级,2020级各1

3.15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2

刘敏

2019级、2020

3.16机械

1

卞涛

2020

3.17生物医用材料

1

张玮莹

2020

3.18化学、生物

2

邓云

2020

4武汉生物医学 研究院

4.1 生物学、临床医学

4

孙宾莲、乔嘉璐

20203人,20191

4.2生物学、临床医学

2

柳威、周梅

20201人,20191

4.3生物学、临床医学、化学工程

7

包建、肖一帆、吴梦娟、商锦婷

20205人,20192

4.4生物学、临床医学

2

刘钰晨、王海萍

20201人,20191

4.5生物学、临床医学

1

滑聪杰

20201

4.6生物学、临床医学

2

茹琴

20201人,20191

4.7生物学、临床医学、药学

2

乐凯

20201人,20191





附件3:科研平台简介

1.交叉学科研究院

 当代科学的发展和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已经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许多有影响的科技成果都是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取得的。江汉大学的多学科特点为发展跨学科研究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基础条件。为追踪学科前沿,促进多学科交叉创新,凝练学校学科特色,加强优秀研究生培养,构建汇聚海内外优势人才平台,建设武汉市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基地,江汉大学举全校之力探索成立跨学科研究平台交叉学科研究院。

 研究院本着“面向需求、注重应用、追踪前沿、交叉创新、整合资源、开放协作”的指导思想,成立指导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以及学术委员会,负责研究院重大事务的决策、咨询与管理。研究院遵循学术自由原则,实行院长负责制。

  研究院团队现有海内外人才55人,其中博士46人,硕士9人。研究院已建成面积达4000余平米的高水平实验室。拥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高性能计算平台、和频光谱仪(SFG)、液质联用仪、流式细胞仪、扫描电子显微镜、400M核磁共振仪、激光直写仪、心肌细胞功能分析仪、磁控溅射镀膜机、激光显微切割系统、多肽合成仪等一批高端仪式设备,设备总达6000万元。

 研究院成立8年来,已共发表学术论文近220余篇;承担纵向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22项,省部市级科研项目18项;申请国家专利39项。

2.环境与健康研究院

 为适应社会对环境保护与人体健康的需求,面向环境科学前沿,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汇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凝练学科特色及优势,在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下,20153月,江汉大学院士工作站和环境与健康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

 研究院是江汉大学的直属研究与教学机构,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环境科学前沿,推进校内外多学科交叉合作,落实重大项目开发、科技合作交流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高端平台与人才特区。研究院以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环境健康影响及其预防控制为核心,重点针对城市环境中相关污染物的行为过程、暴露途径、致毒机制和控制技术等开展系统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有:1. 新型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研究;2. 新型环境污染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研究;3.含氟化合物、二恶英、重金属等的区域污染及其控制;4. 环境友好型替代物和抗菌技术开发。

  研究院成立以来,科研人员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共计23项,累计批准经费1500余万元,已发表SCI论文2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8项,获得专利授权3项。20165月,与世界500强企业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合作创建“环境与健康联合实验室”。20181月,依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和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江汉大学-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20191月,经湖北省科技厅论证成立“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环境与健康危害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作为江汉大学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科研与教学平台,研究院聘请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担任研究院的研究生兼职导师及客座教授,整合多方面学科资源,拥有一流的导师队伍、一流的科研平台,为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完善的奖助体系,助力研究生成长为未来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和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联合实验室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被录取的研究生在结束江汉大学一年级集中学习后,全部科研与论文工作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导师课题组完成,并给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生同等待遇。学生不仅能享受江汉大学研究生优越的奖励机制,同时也能享受到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生相同的奖励机制。

 研究院力争通过多学科交叉合作研究,推进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结合,通过项目合作和联合技术攻关,在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环境与健康影响方面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从而为湖北省、武汉市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3.系统生物学研究院

江汉大学系统生物学研究院是学校直属专门从事于生物学、生物医学 和环境化学等相关研究的科研单位。坚持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思路,现阶 段优先发展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主要从 事以下方向研究工作: 1.关注细胞器生物学世界性难题,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 2.围绕重大生物医学、生态环境与健康问题,开展原创性基础和应用研究; 3.围绕生物DNA身份证鉴定领域,开展原创性基础和应用研究。

我校生科院本科生田广梅同学在研究院王卫华老师推荐和指导下直接免试推荐攻 读北京大学博士生(直博生)。培养的学生多次获得“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 等奖学金。此外,还有多名在我们实验室从事过研究工作的本科生考取中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研究生


4.武汉生物医学研究院

武汉生物医学研究院是托管于医学院的校级科研平台,也是医学院公共实验平台,围绕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和重要社会问题开展研究。经过12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支以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和博士为主的、青年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科研团队,现有教师24人,其中博士14名,硕士10人。目前围绕以下方向开展研究:1. 重大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理及干预策略研究;2. 缺血性脑卒中的超早期干预及康复策略研究;3. 化学物质成瘾性鉴定及其分子机制研究;4. 成瘾性物质诱导情感障碍和认知损伤的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5. 致病性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研究;6. 肿瘤的发生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

现有专业实验室2400余平方米,设有清洁级实验动物房、小动物行为学检测平台、病理切片制作及分析平台、电生理研究平台、分子生物学实验平台、细胞培养室等多个成熟的实验平台。可开展动物行为学评估、组织病理学研究、单细胞及脑片电生理、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等科研工作。

武汉生物医学研究院2008年成立至今,承担纵向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省市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24项。有较为丰富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经验,目前在院研究生(含联合培养)16人,部分前期参与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同学目前在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和研究院所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