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三菱电机自动化杯”大学生自动化大赛暨自动化创新设计竞赛的情况总结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1-09浏览次数:5469

分类:赛事新闻    发布于 2013年1月09日 星期三 09:04   部门:Super User    点击数:3169  

第六届“三菱电机自动化杯”大学生自动化大赛暨自动化创新设计竞赛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天津大学、三菱电机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等协办的一项全国性自动化控制设计比赛。

我校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控制系,于2012年3月接到比赛的通知时候起成立相应的指导教师小组,并选拔参赛队员组建两个参赛队,积极地投入大赛的准备工作。与此同时,我们得到院系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初步建起参赛的实验环境,具备了良好的实验条件。

下面我从参赛基本过程、参赛收获等几个方面对这次活动进行一个简单小结。

一、 参赛基本过程

整个参赛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赛前辅导阶段(2012年3月-2012年5月底)。本阶段我们利用从相关网站收集的参赛信息和资料,初步拟定设计方案,对参赛学生进行辅导培训。主要包括对三菱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编程方式进行学习,并对运行控制、触摸屏编程、电源转换等电路的原理进行分析。

第二阶段:方案设计和调试阶段(2012年6月初-20102年6月底)。本阶段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赛前培训,学习相关参赛规则和往届设计的经验,初步拟定自己的设计方案,包括各种传感器的对比选型、控制器的熟悉和调试组装等。在硬件方面我们分为底层的传感器层、三菱控制器模块层、计算机主控层等,完成相应的原理图设计、电路图设计和模型设计,再外送进行加工。这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我们经历了三次设计和调试才最终成功完成了整个模型的制作。在软件设计方面我们首先配合硬件设计完成各模块的调试,在此基础上制定程序设计的总体设计方案。

   第三阶段:模拟各种实际的环境进行调试和方案改进阶段(2012年7月)。本阶段我们根据比赛规则的要求,我们模拟相应的比赛环境,对模型的整体性能进行调试和方案修订。

   第五阶段:参赛阶段:(2012年8月3日-8月6日)。本阶段我们参赛小分队赴天津参赛,比赛过程中,我校参赛选手状态稳定、发挥出色,获全国比赛一项一等奖和一项二等奖。

二、  参赛收获

这次大赛对我们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和学生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主要收获归纳如下:

1、这是一次全国范围的自动化专业教学水平的大比拼,我们有幸能与全国知名学校同台竞技,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检验我们教学水平的机会。让我们的学生走出去,感受不同学校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学风是非常有意义的。

2、这次比赛对我们自动化专业的教师是一个挑战,它锻炼了我们年轻教师的组织能力和统筹规划和协调工作能力,对如何组织学生培训、如何发现不同学生的特长进行合理的任务分工、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指导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3、这次比赛对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综合素质培训过程。通过参赛,不仅学习和巩固了专业知识,而且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在他们有的同学已经进入武汉的高科技企业实习,有的同学对自动化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正在积极准备报考研究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好基础。

三、  今后打算

由于我们是初次参加这样的比赛,对比赛规则、比赛场地及环境没有经验,所以比赛没有取得更理想的成绩。但是我们已经看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也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并提出了改进方案,可以说我们对这次比赛真是不甘心,大家都跃跃欲试,希望能有机会再次参赛。目前我们已经在进行方案的改进和测试,相信凭借我们努力,能跻身全国顶尖的行列。

四、  致谢

这次比赛是一次全国性的竞赛,我们在组织参赛的过程中,得到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对此我们参赛小组的老师非常感激。

另外,由于比赛中会使用大量的电子元气件,所以我们需要购买相应的参赛用品,目前我们所购买的比赛所用的元器件均是由学生自己出资购买,在此希望学校教务处领导对我们活动给以相应的帮助。

我们也非常感谢校教务处和物信学院的领导,在我们为比赛而加班加点时,他们及时的问候和鼓励,让我们非常感动,并激发了我们不断向上的斗志。

还有控制系的各位老师,在我们参赛过程中不断给我们出主意想办法,可以说这个大赛成果有着控制系老师的集体智慧,随着我们比赛经验的积累,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会夺得更大的参赛大奖。

再次感谢江汉大学各级领导给予我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