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校〔2012〕68号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着眼武汉及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培养人才的应用性、创造性和国际性,努力把我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认识
(一)树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办学理念
应用型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学校能否实现建设与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地位和水平相适应、在国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能否实现事业发展的新跨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卓有成效地探索和实践并取得重大突破。因此,要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决策,是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学校办学定位、办学优势、内涵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汇聚一切力量,统筹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关系,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途径、多类型、多样化培养本科人才。
(二)突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主体地位
坚定不移地确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和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以先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学校人才培养主体目标,坚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设学科专业,坚持依据产学研结合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积极探索为己任,以多样化改革实践为特征,自主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以协同创新理念为引领,以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机制为制度管理目标,推进部门与部门之间、学院与学院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协同改革创新。
(三)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建设目标
通过加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逐步构建起具有学校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力争5年内,取得一批在省内高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典型成果。全校60%以上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校80%的教师参与教学方法改革,学生满意率在85%以上;全校本科学生100%参与科研训练,学生科研与自主创业项目显著增加;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条件显著改善;专业主讲教师“双师型”比例达到40%以上,且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课程资源丰富、充分满足学分制人才培养要求;充分依托行业企业、地方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教育结合机制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制度;积极探索构建本科生国际交流学习平台;学风明显好转,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
二、强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措施
(一)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工作
进一步总结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经验,梳理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等分段式培养模式的条件和要素,拓宽培养模式的各个环节,建立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机制;进一步探索“分类招生、分类培养、分层分流”的人才培养思路,计划从2013级开始,在部分学院试行分类招生培养;进一步剖析以“双元制”为典型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点带面逐步在全校实施多样化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使学生的课程学习渗透企业行业的职业素养培养与技能培训;以社会需求为引领、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结合学院实际,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从2013年开始,每个学院至少须与1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开展全面人才培养合作。同时,积极实施“双证书”(即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学生双证书拥有比例。
(二)着力推进学分制改革工作
按照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选课制、学分绩点制、导师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由通识教育、跨学科教育、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主设计、自觉学习的习惯;进一步推进财务收费制度、人事分配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配套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全校师生对推进学分制改革的认识,妥善处理和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及应用性课程建设
进一步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力争3年内使全校80%以上教师参与教学方法改革。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实际,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重点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基于行业与职业岗位群技能要求的学习方法;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推进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进一步研究探索应用性本科教学的课程观和课程模式,把学术、技术和职业有机结合;进一步落实课程负责人培养计划,强化骨干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每年派出30―40名课程负责人或骨干教师到国内名校进修助课,系统学习1―2门课的教学体系;实行名师名课示范计划,每年邀请5―1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来校进行教学改革经验交流及示范课;重点开展基础课程建设计划,对提高教学质量影响大、学生受益面广的基础课程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四)努力构建人才培养优质资源平台
以新一轮“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结合新一轮本科评估指标体系,加大投入,完善办学条件,重点建设一批学生实习、实训、创业基地和中心,加强优质资源建设,形成一批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专业、课程、教材和实践教学平台;加快已有精品课程建设向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升级步伐,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实现各类优质课件、成果、教材、示范中心等资源开放共享,为教师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服务;进一步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特色文献信息库建设,最大限度满足师生需求。
(五)大力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及创业活动
加快制定并实施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训练方案、大学生全员科学训练计划、学生创业培育方案;按照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结合专业特点,实施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训练方案,鼓励各学院从大二开始为学生配备导师,拟定研究性学习或创新性实验的课题,力争3年内,建设10个校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每年资助200项大学生科技项目,遴选一批有代表性的学生科研成果;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在校园内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氛围。重点扶持10个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引导学生将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毕业实习(设计)和教师的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为学生展示实践创新成果搭建平台。
(六)全面强化实验实践教学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扩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文科类专业实践学分达到25%以上,理工农医类专业达到35%以上,构建由基础性实践课程、专业性实践课程、综合性实践课程、创新性实践课程等4类实践课程组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一步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完善实践教学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凸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炼实践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实验项目,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使基础课、专业课“三性”实验比重分别达到60%和80%以上。
(七)以星级专业建设为推手,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
进一步强化本科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以星级专业建设为推手加强专业建设,建立年度专业建设动态评价数据,健全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切入点,积极调整和优化学科及专业布局,加强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力度,重点扶持、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积极寻求以应用型为主要特色的新的专业增长点;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机械类、化工类、电信类、生物技术类、艺术类和工商管理类6个专业集群,逐步形成以上述优势应用型学科为支撑,以资源共享、相互支撑、优势突出的应用型专业集群为主体,体现应用型办学定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学科专业体系。
(八)强化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制定全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大力倡导产学研相结合,以三大“自主学习中心”为依托,以现有省校级实验示范中心为载体,充分利用校内现有设施和场馆,扩建工程培训中心,密切与我校学科专业有关的产业和行业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多种渠道拓展校企、校际、学校以及科研单位的合作,首批集中力量建好10个特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重点建设6—8个高水平的综合性、开放式的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多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九)积极推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制订双师型教师队伍认定及管理办法,实行专业课教师轮训制度,5年内所有45岁以下专业课教师必须定期到公司企业或科研院所兼职,或挂职参加公司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生产或科研实践工作,鼓励教师结合本专业积极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执业资格和专业资格的考试,达到双师素质要求;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开发、技术服务、项目研制等生产科研活动,引导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工作,提高教师的科研与实践水平;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师评聘和考核制度,把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科研创新等方面的成绩纳入职务评聘和业绩考核体系;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十)拓展国际化学习交流项目
积极拓展中外合作联合培养学生项目,通过各种国际联合培养途径促进本科生对外交流,构建国际化学习交流平台。主要项目包括:交换生项目、联合培养学位项目、非学位短期学分项目、国际奖学金项目、国际联合设计项目、推荐免试研究生项目、海外实习与考察项目等。办好国际教育学院,探索整合联合培养新机制;加大对留学生生源的吸引力度,加大对国际化工作的资助力度,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三、加强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培养工作的总体规划和总项目的落实。各学院成立由院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负责本学院培养工作子项目的规划和实施。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学生处、教学服务与设备保障中心等部门要围绕本《实施意见》,制定工作方案和措施,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
(二)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措施、评价措施、激励措施,建立责任体系,狠抓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纳入学院评价和部门绩效考核范围,对相关单位的任务落实情况、实施效果进行检查与考核,形成各显其能、优胜劣汰的机制,确保培养工作顺利实施。
(三)强化经费保障。重点在学生实验、实习、实训、创业、科研活动、教师队伍水平提升、教学条件改善等方面,调整经费支出结构,按照统一规划原则,突出项目管理理念,根据项目实施内容按年度分配专项经费。对具有实际效果、师生满意度高的建设项目,视项目规模追加投入。
江汉大学
2012年12月31日